.jpg)
舉辦時間:農歷七月十二至九月十五
舉辦地點:湖北土家族生活區(qū)
詳細介紹:
每年農歷七月十二至九月十五土家族人民的“納頓”節(jié),是一個特有的傳統節(jié)日和大規(guī)模的文化娛樂活動。
納頓節(jié)是土族人民最重要的文化娛樂盛會,也是他們訪親探友,相互交流生產、生活經驗,學習和傳播新思想、新知識的大好時機。對于情竇初開的青年男女而言,納頓則成為他們尋覓知音的天賜良緣。
一年一度的納頓是以各個村社為主體的群體活動??捎梢淮鍐为毰e行,亦有兩村聯合舉行,直至農歷九月十五止,由東向西,最后回到中心地區(qū)而結束,最為常見的是兩村聯合,一村充當“主人”,而另一村為客,兩村男性排成長列,扛著各色彩旗,敲鑼打鼓,高呼“大好!”在主方村外麥場上會合,是最熱烈最令人激動的時刻:幾十面大鼓被擂得震天響,伴隨著沉穩(wěn)有力的鼓聲,會手們閃騰跳躍,在粗獷的高呼聲襯托下,表現出健與美的雄姿。隊伍一到麥場,拉開了納頓的序幕。會手舞首先開始了,這是由四五十人參加的大型舞蹈。老幼按順序排列,舞在最前面的是身著長衫,手執(zhí)扇子的老人,他們往往是納頓的組織者和納頓舞蹈的傳人。別看他們年過花甲,銀須垂胸,可跳起舞來,卻還是那么從容自如,步履強健。手持各色彩旗的年輕人和拿著柳條的孩子們依次跟在后面,他們擺動身子,左騰右挪,繞場而舞。舞蹈的動作雖然不太復雜,但整齊的舞步,諧調的躍動,伴隨著有節(jié)奏的鼓鑼聲,顯得十分優(yōu)美。在舞蹈的同時,主方不停地用大海碗給會手們敬酒,以此助興,人們在舞蹈中陶醉了,喜慶和歡樂的高潮一浪高過一浪。熱鬧的納頓自然也成為訪親拜友的好時機。一大早即可看見男女老少,打扮一新,車馬大軍,浩浩蕩蕩行進在鄉(xiāng)間路上。各村外的麥場上,彩旗招展,鑼鼓喧天,人聲鼎沸,呈現出一派豐收后的歡樂景象。
起源傳說:關于納頓節(jié)的起源,當地流傳著許多神奇的傳說。相傳從前有一位技藝高超的土族木匠,皇帝也慕名召他去修建皇宮。三年后,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建成了,其壯觀華麗前所未有。但惡毒的皇帝為了獨享其成,竟下令要殺害木匠。木匠連夜逃到家鄉(xiāng),組織早已不堪皇室虐待的鄉(xiāng)民們造反起義?;实勐動嵟纱筌娗皝礞?zhèn)壓。機智的木匠靈機一動,立即讓鄉(xiāng)親們敲鑼打鼓,扛著制好的戰(zhàn)旗,揮舞著已涂上染料的兵器向村莊的廟宇走去?;实鄣能婈牬蠡蟛唤猓迕駝t告之:“我們正在慶祝今年的收成,跳納頓答謝上天的恩賜呢。”于是大軍撤回。此后為了紀念這位機智的木匠,一年一度的納頓就傳了下來,并逐漸隆重起來,成為慶祝豐收的盛大節(jié)日。[1]
主要活動:納頓節(jié)分三個階段進行。首先是籌備,從清明節(jié)開始,三川各村即在本村的神廟祭奠二郎神和地方神,并推選出當年七月舉辦納頓會的"大牌頭"和"小牌頭",他們在節(jié)前負責籌集經費,維持本村社會秩序,協調生產管理(如田間用水順序)等,節(jié)日期間則具體負責活動的組織和實施。其次是小會,節(jié)前,村民在會場搭建大型帳篷,以供安放神像和進行祭奠。節(jié)前一日大小牌頭敲鑼打鼓,進行祭典等一系列活動。然后便是納頓節(jié)的正會。
一年一度的納頓節(jié)是以各個村社為主體的群體活動。可由一村單獨舉行,亦有兩村聯合舉行。最為常見的是兩村聯合,一村充當"主人",而另一村為客,兩村男性排成長列,扛著各色彩旗,敲鑼打鼓,高呼"大好!"隊伍一到麥場,拉開了納頓的序幕。
納頓節(jié)的正會由跳會手、跳面具舞(儺戲)、跳"法拉"(巫)三部分組成。
1、跳會手:"納頓"開始時,首先是本村的"會手"迎接外村的"會手"。"會手"是集體舞蹈隊伍,人數二三十、四五十乃至百人不等。本村"會手"按老、中、青年齡順序列隊,由老人們身著長服,擎彩旗,拿柳條(普灑甘露之意)領隊,鼓手、鑼手、旗手相隨其后,鼓鑼聲聲的節(jié)奏,催人起舞,粗獷的舞姿伴隨著嘹亮的歌聲,"大好!大好!"的歡呼聲,此起彼伏,高昂歡快。他們喜躍忭舞地走出百米外,迎接前來慶賀的外村"會手"。兩廂"會手"相逢,陣容陡增,人人精神抖擻,個個容光煥發(fā),旋轉起舞三匝后,向客隊"會手"焚香,遞煙敬酒,互致賀意,共祝平安。 酒助人興,匯合到一起的隊伍,浩浩蕩蕩,載歌載舞,揮動柳條扇子,鼓鑼喧天,歡聲雷動,彩旗滾舞,繽紛絢麗,呈現出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。
會手舞表演的形式一環(huán)套著一環(huán),排成龍形的"一字長蛇陣",兩行并行的"二龍戲珠陣",變換成四行的"四門斗敵陣"等等,看得令人眼花繚亂,興奮不已。整個會手舞隊看起來像一支征戰(zhàn)的隊伍,那些手持兵器者頗似統領隊伍的將領,持簫管者為文官或者軍樂隊,擎三角旗者像個傳令官。
民間傳說,最初,土族先民的一支軍隊曾經為把守黃河岸而來到三川,拒敵作戰(zhàn)獲勝。為慶祝勝利,他們舉行了盛大的慶典活動,納頓由此演變而來。
民間還傳說:很早以前,三川附近的白塔寺有位技藝超群的木匠,被皇帝召去修造宮殿。木匠同伙伴們經過幾年的辛勤勞作,終于建起了一座雄偉壯觀的宮殿?;实垡豢矗指吲d,可他轉念一想,又放心不下:為建造皇宮,耗盡了天下資材,鬧得民怨沸騰。這一切都瞞不過那個木匠,他倘若泄露出去,那人們不是更加憤恨他這個皇帝了嗎?于是,皇帝打定主意要加害于木匠。這消息不知誰悄悄透露給了木匠,木匠連夜逃跑,來到三川地方,控訴皇帝勞民傷財、荒淫糜爛的生活。這里的老百姓早就被朝廷逼得沒有活路了,木匠振臂一呼,十里八鄉(xiāng)的百姓紛紛響應。木匠作為首領,立即拉起了一支農民大軍,日夜操練,準備乘機起事。三川百姓造反的消息很快傳到了皇宮,皇帝驚恐不安,忙派遣暗探前來刺探軍情。這當然瞞不過那位足智多謀的義軍首領木匠,木匠當機立斷,命令士兵們把大兵器統統藏起來,脫下戰(zhàn)袍,換上長衫,拿上扇子,打起彩旗,敲起鑼鼓,跳起會手舞來。他們一邊跳,一邊歡呼"大好",精彩的會手舞把個皇帝的暗探看得眼花繚亂、暈頭轉向,搞不清究竟是怎么回事。一問當地人,都說是跳會手舞,慶豐收哩。
2、儺戲表演:"會手"歌舞結束后,接著有《莊稼其》《三將》《五將》《殺虎將》等古樸的民間儺戲表演。
《莊稼其》意即種莊稼的人,通過老農向他的兒子傳授農耕技藝等劇情,以幽默詼諧的形式展現了土族農耕生活。稚氣未脫的兒子與他老子的爭執(zhí),反架格子倒掛犁的滑稽動作,逗得人們哈哈大笑。軍儺戲的表演有好幾出,比如《三戰(zhàn)呂布》,以布陣、對打等動作演繹三國故事,再現三英戰(zhàn)呂布的場面,突出了關羽的忠烈和威武之氣?!稓⒒ⅰ芬怀鰞畱蚬艠愦挚瘢渲谢⑴c牛的相抵摔跤、人與虎的搏斗,及戴牛頭面具的殺虎將最后出場降伏猛虎等情節(jié)緊張激烈,扣人心弦,透出土族先民遠古時期的生活情景。日漸西斜,活動已近尾聲。有人將堆積如山的蒸餅分塊贈送給每個到會的人。老人們焚燒紙錢供于地方神前,馨香禱祝:風調雨順,民殷財阜。然后,把地方神抬送到下一村廟會的納頓。納頓活動就像是一次漫卷過全縣的"運動",是一波一波歡樂的浪潮。從糧食成熟最早的下川開始,逐村向西,過中川到上川結束。各村都會將節(jié)目提前準備好,當村當日表演歡慶完畢。
傳承價值:土族納頓節(jié)歷史悠久,源遠流長,自始至終都有活生生的人參與其中,因此作為一種民間傳統文化現象,它是活形態(tài)的,又是原生態(tài)的,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。納頓節(jié)特點十分鮮明,它是一種鄉(xiāng)人儺民俗活動,以民間信仰為連接村落的紐帶,流傳歷史久遠,每次活動延續(xù)時間長,參與廣泛等。納頓節(jié)具有嚴格的組織和程序,其活動與鄉(xiāng)村管理和生產時序緊密結合,有明顯的社會調適功能。節(jié)日期間,活動內容豐富多彩,極富民族地方特色。特別是其中的儺戲儺舞,保存著北方民族薩滿文化的殘影,同時又吸收了二郎神、關公崇拜等漢文化的內容,既表現了土族的文化個性,又體現了多元文化共生共榮、相互影響、相互交融的民族和諧現象,具有豐富的文化藝術內涵,其音樂、舞蹈、頌詞、服飾、儀禮等都富于特色。
納頓是民和地區(qū)土族人民最隆重、熱烈的節(jié)日和文化娛樂活動,也是人們訪親探友,商榷兒女婚嫁,調解糾紛,相互交流生產、生活經驗,學習和傳播新思想、新知識的大好時機。對于情竇初開的青年男女而言,納頓則成為他們尋覓知音的良機。
納頓節(jié)同時也是人們認識土族歷史的"活文獻",它形象地表述了土族歷史的發(fā)展進程,表現了其由游牧生活轉向農耕生產的歷史過程,這對于從事土族歷史、宗教、文化藝術、生產生活、民俗風情等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義。民和三川納頓的儺戲藝術真實地保留了土族遠古生活的具體形態(tài),原汁原味地再現了土族的生活情形,是一種活形態(tài)的文化,這個資料對于研究儺文化顯得舉足輕重。納頓節(jié)作為青海獨有的一種本土文化,具有極高的民族民間文化特征,也體現了土族文化與華夏文化的淵源關系。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,2006年5月20日,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|